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星期四, 9月 29, 2005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書、略言淨土法要

一言統攝者,所謂淨也。淨極則光通,非至妙覺,此一言豈易承當。於六即佛頌

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願行也。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淨土一切經論皆發明此旨也。一偈者,讚佛偈也。舉

正報以攝依果,言化主以包徒眾。雖只八句,淨土三經之大綱舉也。一書者,淨

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

 


 

信願與念佛之關連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如無信願,但念佛名,乃屬自力。以無

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

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


 

如何得佛法實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懺悔與淨土法門

發露懺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

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佛怨

今之口談大乘,自命悟道,謂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煩惱即是菩提,何必斷

煩惱。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斷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則高於九天之上,行

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


 

念佛十句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

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

,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

七至十,作三氣念。


 

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儘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唯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

成病。


 

掐珠念佛時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外道論佛之過

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託當人之智識而作。若說世間道理,則是者尚多,若說佛法,則非已所知,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後,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乃滅人 慧命

,瞎人正眼,極惡無比之魔話。以此施人,罪過無量矣。


 

專雜二修淨土法門得失

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

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

四往生者。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


 

修淨業者反成無禪無淨土

今之修淨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

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

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淨土。淨土中人,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禪無淨土。


 

證道者之他心通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且約證道者說,以業盡情空,心如明鏡,當無人問時,心中

一字亦不可得。及至問者將自己先所閱過者見問,彼雖久而不記,其八識田中,

已存納此諸言句之影子。其人以無明錮蔽,了不知覺,而此有他心通,即於彼心

識影子中,明明朗朗見之。故能隨問隨誦,一無差錯。即彼問者未見此書,亦能

於餘人見者之心識中,為彼誦之。


 

扶乩與他心通

扶乩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神聖。鬼之劣者,或無此他心通力。其優者則能知人心,

故能借人之聰明智識而為之。然此鬼之靈,但能於人現知之心,借而為用。於識

田中有,現知中無者,或此義非已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業盡情空之他

心通,實有天淵之遠。


 

佛弟子對乩壇之看法

乩壇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迴,小因果等,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於說天說

佛法,直是胡說。吾等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遷善之過。亦不可

附贊此法,以其所說佛法,皆屬臆撰,恐致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愆。


 

念佛回向時宜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然回向祇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

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

不得常常如是。


 

閱經

至於閱經,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疑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 頃,

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

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 福慧。六祖

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


 

誦經與聽經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

字字句句,務期分明,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

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惟聲是託,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

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閱經之態度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

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囋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閱經與研究義理之分別與時宜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之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 恭敬

。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能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 。於身心

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念佛與世緣

一心念佛,改惡修善,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

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 修行,

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勸之。倘不能於家庭委曲

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真信願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

已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既生信己,必須發願,願離娑婆,

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

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淨土人,

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願,

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種念佛方法持名為最

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

,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

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

,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論臂香

如來於法華、楞嚴、梵綱等大乘經中,稱讚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養諸佛,對

治貪心及愛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於六度中仍屬布施度攝。以布施有內外不同,

外則國城妻子,內則頭目髓腦,然香然身,皆所謂捨,必須至心懇切,仰祈三寶

加被。唯欲自他業消慧朗,罪滅福增,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若心慕虛名,徒以執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說然臂香,即將全身通然,亦是無益行。

 


 

念佛與效驗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

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己中心無主

,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

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

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於不善者,

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如金入模,如水有隄,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

理乎。

 


 

未一心不亂前不求見佛

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

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

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

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

 


 

師父拜證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靈贊禪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啟迪。其師異之,令其為伊宣說。彼

謂當設法座,令其師迎其升座禮拜,然後可說。其師依之,逐於言下大悟。使古

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

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語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無信願念佛至一心不亂,不得往生

蕅益大師云:求生淨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

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印光大師云: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

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

者之法藥也。此乃淨宗門外之事,不可與信願具足之真修相比,致門徑混濫也。

 


 

寫經之字體

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

,其體必須依正式體,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 藏。今人書經

,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

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顯。

 


 

淨土與大通家

現世國界危岌,尚欲以危險時際,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務,企得大通家之名聞

,以充體面。倘淨土法門,悉皆諦信深知,再研楞嚴及各經論。否則入海算沙,

腦暈心迷,說食數寶,飢寒莫濟,知好歹者,決不以吾言為河漢也。

 


 

理與事

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於勞煩持念之情,逐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只成空談矣。

 


 

中陰身

中陰,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為中陰,即俗所謂靈魂者。言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

日必投生等,不可泥執。中陰之死生,乃即彼無明心中,所現之生滅相而言,不

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論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遲

則或至七七并過七七日等。


神識代受胎

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于胎中,生時每有親見其

人之入母室者,乃係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圓澤之母,懷孕三年,即此種情事,須知眾生業力不可思議,如淨業 已成者

,身未亡而神現淨土,惡業深重者,人臥病而神嬰罰于幽冥。命難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三界諸法,唯心所現,眾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


 

楞嚴經與實相念佛

楞嚴一經,實為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為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餘三種念佛之外,餘者總 為念

實相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於實相理,順背迷

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

,孰能即生親證。以此之難,固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勸贊。了此而猶欲仗自力以

斷惑證真,復本心性。不肯生信發願,執持佛號,求生西方者,無有是處。持名

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于持名

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今人之學佛態度

今之人每以世智辯聰之資,研究佛學。稍知義路,便謂親得。從茲自高位置,藐

視古今。且莫說古今之人,不入已目,即千數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來,或有

法身菩薩示現者,彼皆以為庸常,不足為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聽其言,高

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習染,切宜痛除。


 

男有分,女有歸

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 則其

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彼學堂提倡男女平權,直是不知世務,須知男有

男之權,女有女之權,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其權極大。令女子參政等為平權,直是不識皁白者之亂統也。

 


 

教女比教子關係更大

國之荒亂,由乏賢人,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毋教更為要緊,故教

女比教子關係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

為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


 

自利利他時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

人之事,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自未度脫,利

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跡上做,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

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


 

追薦先亡不得謂已解脫而中止

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

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

得謂已得解脫,逐不舉行耳。須知念佛誦經,雖曰薦親,實為現前眷屬親知,開

心地,種善根。及所有薦親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以廣大自他存亡之心量,

以消滅自他存亡執礙耳。至於不主於誠,唯以奢華張羅誇耀於人,則所以親喪作

鬧熱,非人子所宜為也。


 

評一行居集禪宗祕密了義經跋

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禪宗祕密了義經跋,為醒醐中含有毒味之作

。此經出於乩壇。其文悉取華嚴法華楞嚴圓覺之成文,并六祖壇經,及合會禪淨

語錄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謂此經乩壇中出,金口親宣。由茲逐

謂乩壇中經,皆是佛經。古有閉目誦出之經,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

大明仁孝皇后夢感經,其義理利益,皆不思議。而靈峰老人,閱藏知津,目為疑偽。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後又撤去,以防偽濫。


 

持咒、禮佛

持咒一法,與看話頭相似。看話頭以無義路,故能息分別之凡情,證本具之真智

。持咒以不知義理,但止至誠懇持去。竭誠之極,自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其

利益有非思議所及者,禮佛儀式,極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誠懇切,口稱佛號

,身體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誠則可矣。


 

女權

吾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

,即可希聖希賢,大立德業。無天姿者,亦可循規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捨此

不講,而專欲操權與男人同,則是亂天下之第一大禍也。


 

臨終蒙佛接引

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乃生佛感應道交。雖不離想心,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

絕無佛聖迎接之事。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

謂相隨心現則可,謂唯心無境則不可。唯心無境,須是圓證唯心之大覺世尊說

之。


 

愚夫愚婦、大通家、參禪、念佛比較

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

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

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義理是卜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謂流入

狂派者有之。參禪一法,非現今人所宜學。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抉擇,二者學者不知禪之 所以。名為

參禪,實為誤會。


 

祕訣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

淨最契機。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雖此堪行。

否則違機,勞而難成。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

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

有一祕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如面佛天

諸惡眾善,皆須在心理上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己。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

。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於一切時處,主

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


 

功德

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宏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

功德無量無邊。況身口意三業,恆以念佛利生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願利人,所行之事雖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況或再加以傾人害人之意,及自 衒自矜

之心。則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無功德。實屬百千萬億分中,僅得一分半分。而其惡念之過,亦復不少。故修行人,皆須善於發心,不止念佛人耳。

 


 

叢林念佛

念佛時各隨所宜。今叢林念佛堂,皆先念彌陀經,經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後舉讚佛偈。至偈畢。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即 繞念

。須從東至南至西至北繞。此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此

方亦與禮拜均行。若從東至北至西至南,則是反繞,有罪過。不可不知。繞念一半。即坐默念,約一刻,又出聲念。念畢跪念佛十聲觀音勢至清淨大 海眾各三聲

。然後念發願文。在家人恐室小難繞,則立跪坐念,皆須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

令他人為立法則也。


 

念而無念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 念。

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

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觀想

觀想一法雖好,必須了知所見佛像,乃屬唯心所現。若認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

發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現者。雖其像歷歷明明,實非塊然一物。若認做外境,

作塊然實有,便成魔境矣。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 賢。

祗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楞嚴經云,若諸

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

佛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欲絕此禍

,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

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

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毋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

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

,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

,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

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

妄生愛戀。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

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裏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

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致其沒後不入

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

然欲于見境不染心,須于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
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
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禮佛

終日終年終身念佛之人,豈可于佛,不行禮敬。
十大願王,禮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禮佛決不可以不
。若不禮佛,便難感通。
何以故,以身圖安逸,心之誠亦末由必致其極也。


 

求子

求子,先須從培德節欲起。印施善書,乃培德之一端,非止乎此而已。培德當常

看感應篇,陰騭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節欲一事,其理甚深,其關係甚大,其話甚不易說。夫天生男女,聖人法天立則,令男女居 室,以

為人倫之最大者。以上關風化,下承宗祧。豈為人日圖快樂,而常以欲事為事乎

。貪欲之人,其精簿而無力,如耗種不能生芽,故難生。即生,多多皆未成人而夭。即幸而不夭,亦必單弱柔懦,無大樹立。若能保養精神,節欲 半年,待其婦

天癸發後,擇良宵吉期,相與一交,決定受孕。從此永斷欲事,則所生之子,不

但性行貞良,欲念輕薄。而且體質龐厚,無諸胎毒痘疹疾病等患。天癸,即經水也。經水盡後方受孕,餘時多不受孕。經水未盡,斷不可交 。交則婦即受病成帶

,勿望受孕矣。人之大倫之事,豈可惡日惡時而行,故須擇良宵也。

 


 

第一大關

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亦不可說九釐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

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

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

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而台教中屢言之。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

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矣,況其境未必

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

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

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勝境與魔境分辨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

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

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修 淨業人,

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


 

儒佛本體

儒佛之本體,固無二致。儒佛之工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

懸殊。何以言之,儒以誠為本,佛以覺為宗。誠即明德,由誠起明,因明致誠則

誠明合一,即明明德。覺有本覺,始覺,由本覺而起始覺,由始覺以證本覺,始

本合一,則成佛。


 

祈求鬼神

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逐致殺害生命,業

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

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

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

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


 

參禪,淨土

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

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

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

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陰境

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

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于善惡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

,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

 


 

十念往生

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著衣

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繫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

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

願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

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宗教不宜混濫

闡直指人心之法,令人親見本來面目。後世名之曰宗。是以宗之悟解為目,教之

修持為足。非目則無由見道,非足則不能到家。宗家之教,即機鋒轉語,揚拳豎拂,或語或默,種種作用,皆悉就彼來機,指歸向上。真諦則一法不立, 所謂實

際理地,不受一塵也。俗諦則無法不備,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教則真俗

并闡,而多就俗說。宗則即俗說真,而掃除俗相。須知真俗同體,並非二物。

 


根基

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機,以作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前方便。若根機稍深,則為說四諦十二因緣,令其斷見思惑,證聲聞緣覺之二乘果,若是大乘 根性

,則令其發大菩提心,遍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與無緣慈,起同體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以及六度萬行。度脫一切眾生,令入無 餘涅槃。

不見能度之我,與所度之人及眾生,併所證之無餘涅槃之壽者相。由其四相不著

,三輪體空。故令塵沙無明,因之消滅。隨其功行,以次證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等覺之菩薩果。及全彰自性,徹悟唯心,福慧圓滿智斷究竟之佛果耳。又以末

世眾生,根機陋劣,匪仗如來洪誓願力,決難現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

開一仗佛慈力了生脫死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所行一絲一毫之世善,併六度萬行種種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則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必蒙攝受。待至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沒有留言:

祕訣 有一祕訣,剴切相告

法 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雖此堪行。否則違 機,勞而難成。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極情,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祕訣, 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